
在台灣的傳統民俗文化裡,農曆初一、十五以及初二、十六,都是特別重要的祭祀日子。
這些日子不僅關乎信仰禮俗,更承載著古人對於生活秩序與財富祈求的智慧。
為什麼要在初一、十五拜拜?
追溯至古時候,商人們會在每月初一、十五聚集交易,稱為「戶市」。
為了祈求交易順利,他們會在這些日子祭拜當地神祇,稱為「戶祭」。
這樣的習俗逐漸演變成:
- 初一、十五拜家中土地公或神明
- 祈求平安、事業順利、財源廣進
初二、十六拜什麼?
這兩天剛好是土地公的「做牙日」。
古代商人在前往市集前,會先祭拜自家土地公,而後才交易。
因此逐漸形成:
- 初二、十六拜當地土地公
- 以示尊敬與感恩,並添補財庫。
「做牙」、「頭牙」、「尾牙」的涵義
- 做牙:每月初二、十六固定祭拜土地公,感謝庇佑,象徵財庫源源不絕。
- 頭牙:農曆二月初二,一年第一次做牙,又稱「龍抬頭」,是特別吉祥的日子。
- 尾牙:農曆十二月十六,一年最後一次做牙,常搭配「刈包」或「潤餅」,寓意「包錢」納福。
福運水晶蠟燭小提醒~拜拜最重在誠心,供品以單數為佳,水果避免芭樂、番茄、釋迦等,象徵圓滿與吉祥最為適宜。